關於。鑫釋迦。
我是林鑫德,鑫釋迦的負責人。
同時也是一個種釋迦的小農,和所有小農一樣有著自己的耕地。
自產自銷,自給自足。
若要強調與他人的差異,大概是我選擇種植釋迦吧。
因為釋迦是一種,需要絕對勇氣與耐心才能有所收穫的果實作物。施肥、噴藥,採花、授粉、除草、套袋、收成,這些簡單扼要的單詞,全部需要人工仔細執行。
仔細對一般人是個形容詞,但對我而言,是必須身體力行的動詞。
以「採花」和「授粉」的流程作為例子吧:採花有其短暫時效性,一旦錯過花粉便會掉落。將花摘下帶回家晾乾後輕巧地撥花,控制好溫度待翌日早晨洗花。所謂洗花是以篩子過篩,先是粗網,後是細網——花粉溫度必須保持在23度,否則會氧化。並且,過熟的花粉會產生歪果——之後,將處理好的花粉,用以吸管,一株一株地授粉。
從植樹到收成第一顆釋迦果,需要三年。
1095個日子,按照平均數據,將經歷12場颱風,3000多次有感地震。很可能在一切極為樂觀的時候,來了場暴風雨將所有樹木連根拔起,以致血本無歸,想哭都哭不出來。
你問我為什麼這麼有感?
因為2016年的尼伯特颱風正好從太麻里登陸。雖然颱風後釋迦價格喊上天,但那都與我無關——因為又太正好的,我的釋迦樹被吹毀了,在它快結果的時候。
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放棄大都市的工作,返鄉種釋迦?
「因為愛。」這是我一貫的答案。因為遇見了愛情,因為放不下對原生地的愛,於是選擇回來。在東台灣看山望海,平實卻全心滿力地投入果實作物,和家人一起經營生活,經營鑫釋迦。不浮誇渲染,不投機取巧。
所以,我沒有辦法告訴你,鑫釋迦的釋迦果和別人比好在哪裡。
事實上,作為台東的經濟作物,在台東縣政府農改場多年來的改良技術努力下,釋迦已從傳統的雞蛋尺寸轉為拳頭大,外表翠綠口感綿密,甜度最高可達25度。從太麻里沿路到台東的店面所供應的釋迦,品質皆是上等。
但是我能告訴你,鑫釋迦是一個特別有「人味」的地方。
不光我生性好客,更因我從釋迦的生命週期獲得許多哲思:釋迦如人,同樣有著起承轉合,生老病死。粒粒分明的果肉更如人與人間在所有當下的相互扶持與照顧。
為此,我很珍惜我的作物。它們不僅是我的經濟來源,更是我的朋友,是我認真努力培植的作品。而在鑫釋迦,我能將我認為最好的作品,交付給所有消費者。
嚐一口鑫釋迦,願您日日好日,事事皆佳。我們在此期待與您相見。